第五節 亂世佳人

人類(homo sapiens)這一物種,大概有十萬年的歷史,在不同的時期,有著不同的經濟形態。

在最初的九萬年,一直靠採集/狩獵來生活,在一萬年前,緊接著冰河時期之後,經濟形態分成了兩支,一支是畜牧,另一支是農耕,一直到了十八世紀,瓦特發明蒸汽機後,開始了工業時期,無論畜牧還是農耕,殊途同歸地走向了工業化。二十世紀的後半段,是後工業時期,工業產品從匱乏變成了過剩,服務業逐漸取代製造業,成為產量最大的部門。現在則是資訊時期,資訊變成了最重要的經濟活動。

每段時期的經濟形態,都有不同的傾向。經濟形態的不同傾向,對大城市有什麼影響呢?

埃及文明始自尼羅河流域,昔年肥沃一片的田地,埃及古都(Thebes),現在是一片莽莽黃沙。這是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,使原來的經濟形態不能夠存在,原來倚養農業經濟生存的大城市,不能不隨之衰落,這可算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。

中國亦有相同的例子,地方就是陝西。大家有沒有看過《黃土地》?看過的人一定印象深刻:那裏漫天遍地都是黃土,所以有「黃土高原」之稱,人們都是住在山洞,地理環境惡劣、生產困難,在民初時候,陝西市容尚存舊日的風貌,酒館妓寮到處都是,十四五歲以下的孩子,十居七八沒有褲子,有幾戶人家,全家上下只有一條褲子,誰要外出,誰就穿上那條褲子,在家裏的人都是光著屁股。陝西正是貧窮到這個難以想像的地步。

誰會知道,在二千年前,陝西曾經是全中國最繁榮的政治經濟中心?杜甫詩云:「秦中自古帝王州」,西安曾經是西周、秦、西漢、新朝、東漢、西晉、前趙、前秦、後秦、隋、唐等十三個王朝的首都,斷斷續續的達到一千一百四十年之久,中國歷史上沒有城市比它作得更多、作得時間更長的「帝王州」。

西安現時的人口足足有六百七十五萬,人口雖多,但經濟條件遠遠比不上沿海城市。早在秦朝,咸陽居住了百萬人,以當時的標準,是數一數二的國際大都會,只有羅馬可相比擬。此地不但是交通中心,而且,方圓一千里都是肥沃的土地,《史記.貨殖列傳》形容為「膏腴沃野千里」,楚漢相爭之時,劉邦因為霸佔了陝西這塊大糧倉,軍糧源源不絕,已構成了他戰勝項羽的必要條件。

陝西一帶之所之衰落到這個地步,是因為八世紀時,唐朝發生了「安史之亂」,安祿山率領吐蕃與漢人混合兵團造反,政府則借回紇軍隊來反擊,大混戰之後,道路、溝渠和灌溉系統遭受全面的破壞,土地荒廢,無法再耕種。杜甫詩有云:「潼關百萬卒,往者散何速,遂令半秦民,狼藉為異物。」意思是,守住潼關的百萬軍隊,為何潰敗得這樣迅速?令到陝西一半人民,因此變成冤魂。大家大可想像當時殺傷和破壞的慘烈。

另外一個原因,是人們大量砍伐樹木,令到上游地區的沙漠化,下游則長期乾旱,無法種植農作物。因此,農田的面積日漸縮小,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時代,其經濟力量日益萎縮,陝西遂從此失去了當政治重心的條件。

第二種經濟形態的變化,是經濟學術語所謂的「相對優勢」(comparative advantage),是由十九世紀的經濟學家李嘉圖(David Ricardo。1772-1823)所提出,意思是:某地方或某企業,從事某一特定經濟活動時,相對於其他的地方或企業,有其天然優勝地方。舉例說,經營勞工密集的工業,在國內比香港有相對優勢,因為國內的土地價格和人工,遠遠比香港廉宜得多。從另一方面看,非洲的土地價格和人工,比中國更廉宜,是否就比中國更有相對優勢呢?答案是否定的,因為工業除了講求廉價的土地和人工之外,還有種種的配套,例如交通、資訊、工人質素、集資便利、外匯進出方便、政府文件手續簡單......等等等等。非洲在這些方面太落後,故此在整體上,非洲工業相對中國工業,並無相對優勢。一個倚仗自然經濟形成的大城市,必然是因為該大城市在某經濟領域有相對優勢。但當經濟轉型後,該大城市未必能在新經濟領域中擁有相對優勢,因此不能保持繁榮。

我想舉的例子是英國。

英國的工業革命始於十八世紀。英國的卡特賴特(Edmund Cartwright)在一七八五年在曼徹斯特首先發明了動力織機,減低了生產成本,也解決了技術工人不足的問題。一八三零年,曼徹斯特和利物浦相連的鐵路開通了,這兩個城市同時變成了工業重鎮,由於紡織工業投資少、周轉快、利潤大,這兩個城市亦變得非常繁榮。

到了二十世紀中葉,英國進入了後工業時期,紡織這種早期的工業紛紛遷往亞洲的新興國家,情形就如近二十年,香港的製衣紡織業遷往大陸設廠生產,因為新興國家比英國更有相對優勢。曼徹斯特和利物浦的工業,只有轉型的份兒,前者變成了一個金融城市,後者則是一個重要的港口。

大家有沒有看過西片《亂世佳人》?戲中的城市阿特蘭大,是美國南部的著名城市,還有一個有名的城市,叫新奧爾良,這些南部的經濟重鎮,主要靠出產棉花和煙草而「發達」。直至南北戰爭時期,這兩大城市的繁榮已不復再,因為經濟形態已改變,北部的新興工業城市開始崛起,例如紐約和芝加哥,規模均遠較南方的農業城市為大。阿特蘭大和新奧爾良只有轉型,前者現在是東南部的批發和零售中心,可口可樂公司即以此地為總部,後者則改以海運與旅遊業作為經濟支柱。

隨著北部工業的崛起,南北部的生產力亦漸漸拉遠。我們看到這些農作物的出口,佔整個經濟的比重越來越低,南北戰爭時,農作物佔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約六至七成,但到了現在,只剩下百分之二而已。

農作物的價格在近年來升幅不大。記得小時候,到米舖買米,上等靚米一元八角-斤,今天則大約十元一公斤,過了四十多年,才漲了幾倍。農作物的的售價既低,利潤也不高,農人只有不停遷移到新興的廉價土地,或是使用大型機器輔助耕種,以減低生產成本。

到了二十世紀初期,繁榮重返南方,但已不再是靠農業產品,而是靠開採石油,經濟的中心不復是阿特蘭大或新奧爾良,而是達拉斯、侯斯頓這些新興的石油城市,石油城市的興旺,從肥皂劇的鼻袒《豪門恩怨》可見一斑,該劇的名字正是達拉斯(Dallas)。

但達拉斯和侯斯頓的繁榮,因為石油工業的「空洞化」----轉向開採第三世界國家的開採成本較低的油田----到了現代,美國的經濟形態轉入了後資訊時代,波士頓和矽谷就分領東西岸的風騷。就是在同一經濟的層面內亦會有輕重的變化,比如同在工業化,現代化過程中,底特律因製做汽車而雄峙一代,到今時今日,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仍然經常是美國最大公司,但汽車行業在美國整體經濟比重不斷下降,底特律的風頭早就被西雅圖、羅省等地方追過。

這一節,我們探討了因為經濟形態的轉變,造成不同城市的興起。在下一節,我們將討論政治和經濟制度,對城市的影響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