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節 苛政猛於虎

假如一個城市與鄰近地方的政治制度,或經濟制度,出現了重大的歧異,財富必然向較先進的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地區傾斜,致使這地方出現了繁榮,這是因政治原因而造成了經濟形態的轉變,在中國近代史上,有很多非常明顯的例子。但我並不準備引用中國近代史來說明,在稍後直接討論香港的興旺史時,才作出詳細的分析。

近代西方亦有例子,如東、西柏林。

二次大戰後,戰敗的德國被盟軍分割成美、英、法、蘇四個佔領區,其首都柏林位於蘇聯佔領區之內,同樣被四國瓜分。一九四八年六月,西方三國建議將其佔領區合併,稱為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」。蘇聯立即封閉由其佔領區往柏林的公路及鐵路,藉此打消西方統一德國的計劃,或迫使西方退出柏林。

柏林是一個孤城,不能自給自足地獨立生存,美國既無法越過蘇聯佔領區,也無法對柏林提供日常的補給品,更不能用武力打通往西柏林的通道,否則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。美軍於是採用空軍投擲日用品,補給支援柏林市內的二百萬居民。一直到一九四九年五月,蘇聯才取消封鎖。

東、西柏林並非兩個城市,而是一個城市分裂為兩部分,一個由共產黨統治,另一個由民主政府統治。在兩套截然不同的統治理念之下,結果是,共產的東柏林的人民不斷逃往自由的西柏林,東柏林日益衰落,西柏林卻越來越繁榮。於是,東德於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,築起柏林圍牆,下令將越過圍牆的人全部槍殺。初時柏林圍牆只是臨時建築,後來終於演變成永久的「鐵幕」。結果,給圍在中間的西柏林變成了全世界最繁榮的城市之一,東柏林卻一直衰落破敗下去。直至在一九九0年,柏林圍牆被東柏林的市民所推倒,東西德統一,才出現了轉機。

第二個例子是巴拿馬運河區。一九零三年,美國策動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獨立,並與剛成立的巴拿馬政府簽定了《巴拿馬運河條約》,使美國享有運河的開鑿權、永久使用權和控制權。在美軍佔領下,運河區非常繁榮,而運河區以外的地方,則混亂不堪。這局面與香港的情形十分相似。

中國歷史上,邊疆地區例如苗疆、蒙自一帶,常常與內地施行兩套不同的政制。中國是中央集權,而苗疆、蒙自地區則是「一國兩制」,實行「民族自治」土司制度,前者是比較自由的制度,後者則是封建的奴隸制度。在邊境民族與中國接壤的地方,即不同政權、不同制度的交接地,會特別的繁榮,這是由於人口和物資流向較先進、政治和經濟較自由的地方,而作為交易中心的接壤地帶,則蒙受其利。

從十年前開始,我們可以看到同類的情況,就是所謂的「蘇東坡」:在中蘇的邊界,由於中國的經濟較蘇聯蓬勃,許多蘇聯人便越過邊境來,到中國售賣貨品。

同樣的情形亦發生在西方國家。因為加拿大的銷售稅率比美國高,溫哥華的居民經常開車一個半小時,往美國的伯明翰購物,甚至要加滿汽油,才啟程回加。伯明翰雖是小城市,商店卻其門若市,溫哥華比伯明翰大得多,商店就門庭冷清。這就是經濟制度的優勢,促進了某一地區的繁榮。

政治制度的優勢,亦必然促進一個地區的繁榮。墨西哥是由制度革命黨統治下的一黨威權,鄰近的美國則是民主政府,實行資本主義。墨西哥人渴望自由,更加羨慕美國的富裕,大量偷渡到美國,而美墨交界的地方,亦出現了畸形的繁榮。

而中國傳統的「仁政」,亦是這個意思。儒家學派對「仁政」下了這樣的定義:減輕刑罰和賦稅,不打擾農務,壯丁便有閑暇去學習做人的道理,在家則事奉父兄長輩,在國家則事奉上級。(註十四)

「仁政」的最經典例子,是在夏朝的末期,其末代國王桀施行苛政、殘害人民,失去了人民的支持。商國國王湯則施行仁政,他攻打東面,西夷的人民怨怒他;他攻打南面,北狄的人民怨怒他,埋怨:「為甚麼這麼晚還末攻打我們?」所有的人都希望接受湯的統治,盡早脫離桀的苛政。(註十五)推行仁政的結果是天下人民歸心,如百川匯海一樣,向仁政施行地集中,當然這就會促成當地的繁榮。

還有一個典故,就是「苛政猛於虎」:有一次,孔子帶著學生,經過一處樹林,看到一位婦人在哭泣。孔子的一個弟子子路問她:「為甚麼妳哭的這麼傷心呢?」婦人說:「前年,我的公公被老虎吃掉。去年,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掉。今年,我的兒子又被吃掉了。我一想到,就很傷心。」子路很奇怪的間:「明知這裏有老虎,為甚麼不早搬走呢?」婦人哭得更傷心了..「因為這裏沒苛政!」(註十六)。這是從相反角度看同一問題,苛政把人民趕走,做成了當地的蕭條。

「苛政對人民的威脅,更超過了老虎。正如越南、柬蒲寨這些地區,沒有完整的司法制度,連人身安全也沒有保障,怎會是理想的居所呢?

現代社會的所謂「仁政」,就是法治、民主、保障私有產權。哪一個政制適應時代潮流,適應人民的需要,財富及民心就會歸向它。

下一節我們會直接討論香港歷史,而早期香港的繁榮就是租界繁榮,政治和經濟制度是直接導致孤島式繁榮的因素,這個對香港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。


註十四: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王如施仁政於民,省刑罰,薄稅斂,深耕易耨,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,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長上,可使制梃以秦楚之堅甲利兵矣。」

註十五:《孟子.梁惠王下》:《書》曰:『湯一征,自葛始。』天下信之,東面而征,西夷怨。南面而征,北狄怨曰:『奚為後我?』民望之,若大旱之望雲霓也。歸市者不止,耕者不變。誅其君而吊其民,若時雨降。民大悅。《書》曰:「傒我後,後來其蘇。』」

註十六:《禮記.檀弓下》:孔子過泰山側,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,夫子式而聽之,使子路問之,曰:「子之哭也,壹似重有憂者。」而曰:「然,昔者,吾舅死於虎,吾夫又死焉,今吾子又死焉。」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